因為看到網友 jossp1029 的部落中有著這篇文章,是這次讀書會的分享書,所以貼了過來
【聯合報╱許悔之(詩人、聯合文學總編輯)】 2007.12.23 02:08 am
評《葡萄酒文化密碼》
年輕的時候,因為著迷於法語的抑揚頓挫,我曾經報名師大法語中心為期三個月的密集班初級課程。第一次上課時因事不能前往,第二堂課我才參加,同學們都已經學會了簡單的問候語;當我用英語向老師問候時,我永遠記得那位來自巴黎的年輕女子,用一種誇張的難以置信的表情對我說:「請用你的母語,或者法語和我說話!」彷彿從我口中所出的是「盎格魯薩克遜蠻族」的語言。一個月以後,我從法語班退出,到現在只記得幾句。
語言充滿階級之分,衣著充滿階級,飲膳亦含階級;當然,葡萄酒也充滿了階級。
外交部政務次長楊子葆的新書《葡萄酒文化密碼》恰巧就是一本美學的階級論述之書。
書中提到作者在法國求學階段,以及學成就業之後,因為不懂葡萄酒,無法進入法國人交談交際的圈子,而成為「他者」。作者發憤去參加葡萄酒課程,當他開始懂得葡萄酒的知識與論述之時,他的工作和階級爬升,也開始充滿機會;一位花蓮出生的尋常人家孩子,除了發憤讀書之外,葡萄酒的品味和知識,遂變成他無往不利的利器,披荊斬棘,在職場中變為成功者,美學品味也因此充滿了實際的利益。
讀這本書,我的第一層感覺,其實有一點像勵志書,作者並不遮掩自己年輕時的努力和算計,告訴了讀者,命運是可以改變的。從工程師到晉身高階公職(楊子葆歷任駐法代表等職),法語能力和對法國葡萄酒的知識,讓他改變了階級。
確實,階級無所不在,在葡萄酒的世界裡亦然。偶爾喝葡萄酒的人都知道,法國葡萄酒是所謂正宗、王道,其實展現了釀酒歷史之悠久、風土之適宜,而成為另一種「美學經濟」。脆弱易受驚嚇的葡萄酒,其實是「慢食」之際的完美伴侶,香氣與口感隨時變化,深淺長短,講得玄一點,每一次都不可複製、神龍見首不見尾。葡萄酒不像啤酒、威士忌或白蘭地那樣穩定,每一瓶葡萄酒都更有自己獨特的生命,莫怪乎羅蘭‧巴特曾言:「法國是紅酒的文化,美國是鮮奶的文化。」
《葡萄酒文化密碼》以作者個人的生命為經,葡萄酒的故事和遭遇是緯,經緯之間,陳述了許多布爾喬亞的品味,精深而幽微,仿若蕭邦或布拉姆斯的音樂,時而低吟近無聲,時而激昂若矯龍。
我是那種隨機的葡萄酒飲者,分不太清楚葡萄酒駁雜的名類之學,但俱足基本的飲用知識,葡萄酒確是悅樂之物,也確實深沉。夜間讀《葡萄酒文化密碼》,多有受用,知識與趣味盎然。也突然想起,在葡萄酒慣有的花香、果香之外,曾於一些老酒之中,領略過兔子皮毛、鉛筆心等怪異而神奇的氣味,而若有所思:人的官能和記憶究竟意味著什麼?
或許就是孤獨罷。我們生命的時時刻刻,要與何人說?當我們飲用葡萄酒之時,那些繁複的感覺,要怎麼說得清楚呢?就算最好的朋友在你身邊,你也是無法向他們說清楚那一口的完整滋味。
因為,一直在變化中,以不變追變,殆矣。
階級無所不在的世間,無論是飲酒或其他,隨順自己的心性,最為適宜。
【2007/12/23 聯合報】
http://www.winelover.com.tw/modules/newbb/viewtopic.php?topic_id=1145&forum=14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