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閱讀這本書之前,有曾聽說已經有會友讀得一頭霧水,因而讓我產生抗拒,使得閱讀的時間一直牽拖(先看個CSI好了,好累唷想睡了,今天頭有點痛不適合思考...),一直到要讀書會的一週前,我才開始閱讀。
這樣的閱讀方式是很不當的。
我所認為最恰當的閱讀方式是一口氣,尤其是當要閱讀須思考的書籍,更須一口氣讀完,然後再查資料細讀第二次,甚至再認真點讀三四次(讀過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對這敘述就更不陌生了)。


不過蠻意外的,《審判》很薄,也是一本"看似"淺顯易懂的小說。劇情是有邏輯的,有節奏,甚至在荒謬之餘還與現實相符,但我邊讀有邊想起米蘭.昆德拉(Milan Kundera)。
插播:我對米蘭·昆德拉也沒有很熟悉,只讀過大作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》,但與《審判》中男人對女人的態度,就足以讓我產生連結。但雖然都是捷克人,還是差了將近一世紀。


在閱讀的過程中,如果不多想什麼,故事的開頭還蠻懸疑的:
有個男人約瑟夫.K在30歲生日當天,起床之後就被捕了。被捕的狀況很奇怪,他是在家被捕的,而且兩個看守人手著他禁止他離開,卻允許房東太太幫他送早餐,看守人卻在他面前把他的早餐吃光光...
接著,叫他到隔壁(女室友的房間裡)見督察,談談話之後,就叫他去上班,繼續他正常的生活...。


我試著向朋友解釋《審判》的開頭(那時候我只看了一點點)時,朋友哈哈大笑,說道:聽起來不怎麼吸引人耶!
對阿,還有總莫名其妙的感覺。
為什麼會一起床就被捕咧?被捕了之後,還可以正常去上班?
在這些不合邏輯的疑問中,但還會冒出正常的思考,例如:
今天是我生日,應該是整我的吧?
(原文為:他當然可以把這一切當成一個玩笑...因為今天是他的三十歲生日,所以這種可能性非常高...)


讀書會中,主持在一開頭就請大家坦承「覺得看的莫名其妙的請舉手」,然後朝大家笑笑「這就是卡夫卡的陰謀,他就是要讓大家搞不懂」
搞不懂!?
在會中,很榮幸聽到各會友的精闢見解,最常出現的名詞是「存在主義」。
說到存在主義,勢必提到沙特的格言:「存在先於本質」(法語:l'existence précède l'essence)儘管各派存在主義學者的想法分歧,但還是有共同主軸。
我找到一個比較淺的形容是:
「人生的存在好比一個容器,是天生的,但容器要裝什麼,則由個人的自由意志決定,是人自己後天創造的。」
http://www.fg.tp.edu.tw/~nancy/existentialism/index.htm


我糊裡糊塗的接收了這個資訊,但對於廣大無際的哲學領域並沒有研究,多說也怕多錯,就不討論這個。
但我思考,倘若卡夫卡把持著「存在主義」在寫作中堅持自我的本質(據說,書中主角約瑟夫.K,根本就是卡夫卡在寫他自己的虛擬感受),那書中人物所產生的情緒,就是卡夫卡情緒的投射。
這也不難理解,因為的確有許多作家在寫作的時候,就是在"寫給自己看"甚至是幫助自己釐清頭緒。
如果這麼說來,以一個讀者所受到的情緒就是「莫名其妙的開頭,不知自己的罪過,接受冗長的審判,打聽拜託積極到消極,然後在疑惑無奈中結束」!?
我的評論對專家學者來說可能可笑,但相信也有不少人在閱讀過後存有相同情緒,甚至還會搔搔頭自問「我到底讀了什麼?」
只能說這不是能以個人情緒投射閱讀的書,否則會有太多解不清的疑慮。


以上我個人的閱讀心得恐怕會影響未閱讀者的心情,先說個抱歉,但以我的觀察,再看到某些章節的時候,還是會引我莞爾(仔細想想,百年前的作品竟然到今天讀起來還有相當於時下的諷刺感,不噗哧一笑也難)
我最喜歡的段落在K去拜訪畫家(他專門幫法官畫肖像,所以跟許多法官的交情都好),畫家的論點。
當K質疑畫家能給予的幫助說:
「你剛才說過,法院不理會證詞(意思是,被告說的話,法院也都不怎麼理睬,要靠旁門小道,請人向法官說好話),
後來你又說,那種說法只是用於法院公審時。現在你卻認為,在法院裡,一個無辜的人根本不需要別人的幫助。(但這個無辜的人,卻從頭到尾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事,想為自己辯護卻被法院認為是難搞人物,去找了律師幫助,看起來也毫無進展...重點是,連自己都不知犯何罪,律師又要怎麼寫出抗辯書?)
...此外,你開始時講過,私人的斡旋可以使法官改變看法,而現在你卻否認個人的斡旋可以被無罪釋放...」
畫家回答:
「我們應該區分別兩樣東西:一是法律明文規定的,二是我親身體驗發現的,這兩者不能混淆在一起。...
我沒有見過任何一個案子的判決結果是宣判無罪釋放,但我卻見過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干預判決的例子...」
看到這裡,我想到一句大家常講的話「有關係,沒關係」,忍不住微笑,天啊!百年以前就有這種在法官旁咬耳根子就能引導判決的例子了否!?


在自由分享時,有一位常客來賓感嘆說道他最近與現今研究生的談話中,提到「看書」,研究生吃驚一笑「都什麼年代了,還有人在看書呀!」。聽了讓他感慨萬分,幾乎年輕人中也沒人願意閱讀經典文學,深究其中的奧妙。
聽了我內心裡也感到一分慚愧。一本世界名著(能夠流傳百年,還有出版社再重編上架的書,豈能不稱做「經典」?),在我閱讀的過程中,無法像前輩用融會貫通的知識思考並條條有理的敘述整理,一方面覺得羞恥,一方面也覺得無能,但換個角度想,閱讀是要帶來喜悅,不管是獲得知識的喜悅或是分享的喜悅(即使是分享「我也看不懂」),倘若每次閱讀過後,只獲得格格不入的悲涼感,那也不見得是作者的主意。
卡夫卡若想在書中藏些暗語諷刺,或是宣揚某些精神倫理,亦或是案是他當時處境...重點是還是要有人"願意看"他的知識才能被傳遞,也是他為什麼要用一個說故事的方式製造情節,並進可能的讓故事合理化,讓人讀起來在一頭霧水中還能自己找到樂趣。


或許,我該去找《變形記》,為卡夫卡的精神鼓掌一下。



法蘭茲·卡夫卡資料可參考: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5%8D%A1%E5%A4%AB%E5%8D%A1&variant=zh-tw

存在主義資料可參考: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5%AD%98%E5%9C%A8%E4%B8%BB%E4%B9%89&variant=zh-tw
http://lib.ck.tp.edu.tw/index.php?option=com_content&task=view&id=15&Itemid=41

 


 

註:
這陣子沒更新部落格,實在是對不起偶爾來到這或不小心來到這的朋友。
雖然我試圖要自己放寬心,把部落格當作倉庫,但當朋友不經意說出「我有看到你那篇文章...」的時候,我還是會小小罪惡感上身,覺得自己沒有做好經營者的角色。
總之,也要感謝我的朋友們,這麼「有時候不經意的催促」,讓我能夠不間斷寫作閱讀感想。
希望沒有浪費大家的閱讀時間和精神!
感謝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viber2013 的頭像
    viber2013

    愛讀書的小孩無問題

    viber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